情緒共和國

20061205

實踐建築系參訪






















實踐參訪

昨天剛去了東海,上漆志剛老師的課、並且看第二屆交大東海LightPK評圖。

今天出發前往實踐大學建築系參觀,因為張基義老師在這邊有一場座談,於是有機會請實踐建築系學生來幫我們作導覽,可以完整瞭解內部狀況。

試想如果是我自己一個人、甚或是和朋友臨時起意的去那邊參訪,或許還是可以感受姚仁喜先生的東閔紀念大樓那令人感動的清水模空間氛圍,但是卻不能真正瞭解建築系裡頭的一切運作,所以今天,幸好去了。

一位可愛的大三學生洋洋,穿著全身黑的可愛服裝、頭髮整齊的夾髻著,為我們作一番詳盡的導覽。

首先,印象最深刻的是建築系內部人數變化:招生入學收取七十位大一學生、到大五的時候只剩下二十位,據說,畢業人數,曾經低達十位數以下。

我是在姚仁喜老師的作品氛圍中度過大學生活的(5,6館),但是穿梭遊走在實踐東閔紀念大樓的時候,我還是沈醉了,和五館比起來(有點僵硬的六館就別說了),東閔紀念大樓更活潑也更有禪意。當然也有可能是,東閔紀念大樓用途是設計大樓,容納建築系、媒體傳達系及工業設計系的一切教學學習研究用途空間,所以建築師不設計到很有趣也難。(建築,工設,服裝三系,是支撐起實踐大學的現今名譽與地位的大系。)(於是我也偷偷反思了一下,元智招張資傳系,給了五館怎樣的氣氛?)

建築系學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目前看來,studio設施已經超越了我本來以為最棒的東海建築系了!至於大評圖室、小評圖空間和教室設施就還不一定。

尤其,今年實踐大學碩士班也開設了第一屆MArchI!現在全國已然有三間學校設辦了學士後建築組,我內心不得不去比較各自的優勢(老實說,是以一種思考交大建築所的機會在哪裡而起的系列思維。)

先繼續說下去:實踐有在台北的優勢,現在校園內還是一直有工程在進行,相信完工之後可以讓實踐有更多機會。我們從大一大二的studio位置開始參觀、每個人都有一個不小的位置,可以工作做作業,大家聚在一起的空間狀況,應該可以有一個很好的大學初期生活。(想起在元智的大學初期生活,就是宿舍和星象 =,=)途經過大二必作的「一比一」作業系列展,還有姚仁喜在建物其中穿插的許多我很喜歡的廣場中庭,天氣很好,整個空間明亮並且寬廣(其實實踐並不大)。接下來就是大三大四的studio,比起來就蠻有工廠味了!連位置桌子都是用夾板鋪排而成,有一些小隔間,和到處堆疊的模型,並不是非常亂,是我喜歡的環境氣氛;接下來就是工廠參觀,講到這裡……我不得不驚嘆連連了!工廠除了分成金工區木工室,還有令人讚賞的24小時開放24小時管理員制度!先別說機器多且完備還有全配集塵設施的事情了,那個管理員室真是讓我雀躍不已!忍不住去跟它拍一張照!話說東海因為去年有一女學生使用機具不小心之後,他們的工廠就關閉了,目前東海建築系是去和工設 share工廠,我是沒有參觀過啦,但是看見實踐完善的工廠設施制度之後,讓我翹起大拇指了!有國外一流大學等級。

接下來我們就去大五的studio,是處於校園偏僻區,我們走了好一段路。據說學生們喜歡在那邊做事,因為老師管不到XD

也是和工業設計系共用的一個空間,那個環境更誇張了,一個大空間,學生們任意的用木版等材料去做成隔間,每個隔間都是一個小組,布置的跟一般工作室沒什麼兩樣,有沙發可當床、圖桌上滿滿的設計作品,亂中有序。如果說大一大二的studio環境,是姚仁喜先生設計給建築系用的、品質有保障的環境氛圍,讓學生在初初接觸建築時體會什麼叫做好的空間,那大三大四studio就是在老師管制之下、作設計的空間;而大五studio,就是翅膀長硬了之自由設計空間,乍看之下,環境是從大一到大五,越來越簡陋,但我覺得的是,學生越來越找到自己。

因為剛好又去東海了,所以簡單比較一下東海和實踐,在作畢業設計上的方向是有不同的,東海很建築,實踐的話,比較偏設計,不一定是一般人認知的建築。聽聖軒去聽建築教育座談摘錄道:「你不一定要背起沈重的,以建築為名的擔子,你可以學阿信去寫歌,也可以學阮慶岳寫書……」 雖然沒能親眼見到名滿設計界的安郁茜老師,光看照片那看起來像二十歲的倩影就讓我震驚不已了,看到本尊還得了?


暫時講到這裡,我心裡默默鼓掌。因為我知道即使不是現在,未來總有一天,實踐一定會營造出好口碑的。

http://www.arch.usc.edu.tw/ 酷炫網頁一定要來一下。(什麼叫做設計?)

20061204

東海評圖















第二次交流。
同樣的老師和題目,
但有完全不同的過程和感受。

20061113

HappyHour的意義II

>


建築人的養成,是我想像之中、要比中國古至今的文人養成過程更是全面,比較偏向自古希臘對於「全人教育」養成過程、陳之藩所謂的哲學家皇帝。

一個人活著,只是享受遊戲人生或許令人空虛,但如果體會人生裡面美好的部分是一輩子不能缺少的意義之所在,那麼你想要加進怎樣的交織密度,才讓你覺得一輩子過的值得?

陳之藩說的時候我並不懂,但是我現在自己已經開始追尋和追問「人文素養」了。這次曾成德老師的HappyHour主題,讓我感受到濃濃的那股氛圍。

aleppo曾經問說「人分成兩種的話,會是哪兩種?」有人會說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但我聽見一個耐人尋味的答案:「自己和別人」

回顧一路走來,這的確是我人生過程的一大課題,想望著瞭解自己、或是瞭解別人。自己與別人抽象的靈魂與行為模式、具象的外在顯示;人與自然的循環與表現……以自身為出發點、蔓延將觸手伸向整個世界,一邊學習一邊犯錯然後進步、trial and error……好玩,好玩。

我不知道如果我生在充滿哲學家皇帝的歐美世界的話,會不會那麼渴望學習建築,但是我在亞洲文化世界裡面,很慶幸自己踏上建築人之路。

>



---

名句筆記:

-亞里斯多德說只有醫師與建築師得以穿白袍,因為醫師照顧人內部身體環境、建築師照顧人外部身體環境。

-建築追尋著抽象思考的線索、與具象材料的真實性。

>





20061112

Xmas

於是我想到了一年前的這一天


20061026

2006迎新

20060915

942班遊



(image placeholder)

司馬庫斯!

20060520

淡大畢評觀摩